半导体博士打造 E-Bike 品牌,用智能化挑战行业第一 | 对话创始人
原标题:Z Potentials | 张波,美国半导体博士打造E-Bike品牌,用智能化和设计灵魂挑战行业第一
设计大师艾斯林格与张波
本期我们请到了 URTOPIA 的创始人兼 CEO 张波。张波本科就读于清华,博士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半导体材料专业。博士期间,张波的学术前景十分光明,被导师寄予厚望,但他却放弃了学术坦途,从 Freelancer 做起,一步一步创立了自己的 E-Bike 品牌 URTOPIA 。每一次决策背后的驱动是热爱,和追求更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的探索精神。
URTOPIA 成立后,首次众筹就拿下 300 万美金的成绩,随即获得了 DCM、光速资本、经纬资本等顶级 VC 机构的投资。在融资和销售成绩之外,URTOPIA 在智能化和设计灵魂上也独具追求,获得了如钢琴家马克西姆、宝马 i 系列跑车设计师贺迈的支持,最新车型已支持 ChatGPT 语音交互。
E-Bike 的市场潜力几何?AI 能为 E-Bike 提供何种独特的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进 URTOPIA 的创业故事,Enjoy!:)
01 放弃学术坦途,投身创业荆棘之路,追求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
ZP:请 Owen 先介绍一下自己,过往有哪些重要的经历
张波:我是河南人,本科在清华精密仪器系,博士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半导体方向的研究。毕业后,我先在华为 2012 实验室做科研,后来就自主创业做了 E-Bike 品牌 URTOPIA。
ZP:博士为什么选了半导体材料作为研究方向?
张波:清华有个说法'机械的做材料,材料的做化工,化工的做环境'。(笑)大家都在错位发展。传统机械设计难创新,所以精仪系很多人转向半导体材料、表面科学。我在博士期间研究石墨烯,那时它刚获诺奖,我算早期研究者。当时研究热缩技术,用特殊材料做掩膜版,实验室用 28nm 的技术做出了 1nm 的线,当时算是挺厉害的。读博期间我发了 20 多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还被 Nature Materials 杂志 highlight 了。
博三那年,一个访问学者找我帮忙在美国卖东西。我开始研究在线推广,发现做广告后台需要很多优化和数据分析,跟做实验科学很像。我用多变量优化模型和数据驱动的方式做推广,效果特别好。两个月就卖了 8 万美金,是我的第一桶金吧。之后很多人找上门,甚至接到了 300 万美金的单子。
ZP:你的学术和创业之路都很顺利,后来是怎么决定创业的呢?
张波:2013 年时,大疆在硅谷声名鹊起,给了我很大震撼。加上看到同学参与航天项目的自豪感,我突然觉得天天写论文太没意思了。我想追求更波澜壮阔的人生,做能立即产生实际产品或算法的东西。
所以,毕业后我先去了华为 2012 实验室,也在断断续续地帮朋友做出海项目。随着越来越多深圳团队找我帮忙,我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帮中国品牌出海的 Freelancer 生意。我们从最开始做 data driven,搞投放推广,慢慢发现流量越来越贵,于是内心开始想从 Agency 做一个自己的品牌。
ZP:为什么选中了 E-Bike 这个品类创业?
张波:做 Agency 的时候,我们有点上帝视角,知道哪些赛道不错。加上我在美国时是个深度户外玩家,经常去无人区骑车、野钓。从 2019 年开始,我就在考虑做 E-Bike,到 2021 年,我和几个联创正好有窗口期,就一起创业了。E-Bike 跟我的兴趣很契合,我觉得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事业来做,是很幸运的。
ZP:核心团队成员是什么背景?大家怎么聚在一起的?
张波:我们是四个创始人,我主攻营销和品牌,擅长数字推广。供应链负责人是我 10 年的搭档。技术产品是清华、MIT 背景的师弟。CFO 北大毕业后一直在金融界,也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四个认识至少十年,有充分的信任基础,合作也很默契。
在形成团队的时候,我主要在想怎么打败捷安特。捷安特年产近 1000 万台自行车,100 万台 E-Bike,是行业第一。我最初想靠供应链优势跟他竞争,但后面有了不同的思路。
ZP:为什么 Day1 就把行业第一当做竞争对手?
张波:因为野心。做 Agency 业务现金流很好,也很轻松,但满足不了我的追求。我们坚决把 Agency 这个现金流业务关掉,就是想做 E-Bike 行业的第一名。
打败捷安特不是不可能的,但方法可能是 iPhone 打败诺基亚那样。捷安特虽然体量大,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的利润空间被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下游渠道商挤压,所以市值也匹配体量。
打败捷安特只能靠技术产品突破,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智能化,提升骑行体验,也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这就是为什么我把 MIT 博士的师弟拉进来,他代表技术实力,能帮我们做出更完美的车。
02 刚需品类市场巨大,用智能化挑战行业第一
ZP:E-Bike 和小电驴有什么区别?海外用户买 E-Bike 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张波:E-Bike 不是国内街上常见的小电驴。在海外,E-Bike 更强调'自行车'的特性,是配了电机的自行车,而小电驴则更偏向于轻型电动摩托车。E-Bike 有更宽松的法规限制,允许 E-Bike 在自行车道上骑行,不需驾照。疫情期间公共交通瘫痪,政府给了很大的补贴鼓励骑车出行,刺激了 E-Bike 市场增长。
欧美对 E-Bike 的需求其实挺不一样的。欧洲 E-Bike 称得上刚需的代步产品,70% 的时间用来通勤,30% 的时间休闲。美国自行车道少,出行距离又远,基本就是休闲需求,经常能看到美国人把 E-Bike 绑车上,开到公园去玩。
总的来说,E-Bike 比普通自行车用途更广,因为有了电助力,一辆车就能满足长途骑行、户外越野、通勤等多种需求。
ZP:挺有意思,你估计 E-Bike 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渗透率呢?
张波:德国人出行,2 人以上或距离 30 公里选择汽车,单独 1 个人 5-10 公里的出行距离选择普通自行车。E-Bike 特别适合 10-20 公里的距离,刚好填补了中间的空缺,比开车省心,比骑车省力。
所以,E-Bike 很可能会在家庭中占据普通自行车和汽车之间的位置。德国户均普通自行车保有是 2 辆,汽车是 1.2 辆,那 E-Bike 应该会在 1.2 到 2 之间。现在德国 E-Bike 保有量才一千多万台,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德国有四千万家庭,按每家一辆算,还能再增长三千万台左右,这个市场潜力真的很大。
放眼整个欧洲,我觉得西欧和北欧国家的 E-Bike 人口渗透率能达到 25%。25% 是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国家普通自行车的渗透率都在 70-80% 左右。
目前经济环境和前两年的库存问题让行业增长放缓了,但是从底层逻辑来说,E-Bike 的需求是实打实的,而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一点我很看好。
ZP:前面提到,智能化是你们打败捷安特的思路,URTOPIA 的智能化体现在什么方面?
张波:我们把自行车设计成了一个智能设备,有自己的 API。只要第三方开放 API,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和我们的车原生结合。我们很早就整合了语音反馈、ChatGPT 和执行模块,让车更智能化。
用户骑行时最基本的需求是记录数据、导航,海外还需要防盗和实时定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发了骑行组队、骑行 PK 等有趣功能。现在,用户可以问 ChatGPT 如何玩转一座城市,它会推荐景点并导航,成为骑行的私人助理。
我们的目标是把车打造成一个集成设备,整合各种第三方服务。我们接入了 Apple Health、AI coach、Oura Ring 等,让车能了解用户身体状况,给出运动建议,甚至自动调节电机助力。骑行后,AI 还能推荐饮食,帮你找餐厅。
我们专注于车本身的技术,但通过开放平台,可以集成更多设备和软件,形成生态系统。我相信这是捷安特没有的全方位骑行服务。我们不比供应链,而是在智能化领域竞争,就像 iPhone 打败诺基亚一样。未来我们可能还会推出智能头盔,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更智能的体验。
ZP:很多出海 E-Bike 公司定位性价比,你们为什么选择中高端?
张波:我们在欧洲主打中高端市场,美国则瞄准高端。欧洲最受欢迎的价位是 2500-3000 欧元,这在德国其实是电动自行车的中位数价格。
德国电动自行车价格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德国人把它当刚需,部分替代了汽车,所以愿意买好车。二是有个叫 Leasing 的购车方式很受欢迎。通过雇主申请,能享受税收优惠,还能分期付款。比如 3000 欧的车,算下来每天只要 2 欧元,比坐公交还便宜。Leasing 得到政府支持,降低了购买门槛,反而推高了贵车销量。现在 Leasing 渠道增长很快,销售占比可能已接近 40% 了。
欧洲人对车的认知和购买方式决定了那里的均价比较高。我们主要做德国市场,所以在欧洲就定位为大众化产品,跟当地传统品牌竞争。美国市场均价只有 1500 美元左右,比欧洲低很多。所以我们在那里就是个中高端偏高端的定位,常被拿来跟 TREK、SPECIALIZED 这些公路车品牌比较。
我们的策略就是直接跟市场份额最大、最主流的品牌竞争,正面迎战。
03 做有设计灵魂的品牌,吸引一众名人大师支持
ZP:我们的车很有设计感,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张波:我是玩车的,当时接触第一台 E-Bike 觉得太丑了,那时的 E-Bike 就是在普通自行车上装个电机电池,电池露在外面,看着特别难受。我们把自己的 E-Bike 当作一个大型可穿戴设备来设计,在工业设计上花了很大功夫。每款车都有自己的设计故事。
为了让第一代车一炮而红,我们找了宝马 i 系列跑车的设计大师贺迈(Mathis Heller)先生。我们告诉贺迈,我们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不必拘泥于自行车行业的标准。最后,车架采用了莫比乌斯环的概念,代表'无限绿色'和'循环'。这个设计非常飘逸好看,我们很满意。
后来我们发布的 Chord 这款车,是和钢琴大师马克西姆一起设计的,灵感来自钢琴键盘的黑键。车身的弧度像音乐的律动,支架设计则像茂盛的树枝。
还有一款 Fusion,是由艾斯林格设计的。艾斯林格是个可以写进工业设计史教科书的大师,他定义了 APPLE 的'白雪公主'设计概念。Fusion 也是今年下半年我们重点发布的旗舰车型,它做了低跨高的设计,会扩大受众面积。
我们每一款产品背后都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故事。我们会要求合作的设计师用视频讲解设计理念,也让用户能理解我们的设计。
ZP:我看到许多明星和网红在宣传 URTOPIA,你们做了很大的投入吗?
张波:我们获得了很多网红和名人的合作。最初考虑请竞技自行车选手代言,符合产品特性。但后来意识到我们更偏向 Lifestyle 定位,就扩大了合作范围。现在我们与 NBA 球星、YouTube 头部大V、艺术家和音乐家等都有合作。但我们合作的名人都很便宜,大概有一半的名人我们只是送了一辆车,没有额外付费,就获得了他们的宣传和支持。
ZP:现在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怎么样?
张波:我们每年销量大概一万多台,主要在欧洲和美国,两地销量差不多。销售额几千万美金。我们针对特定人群而不是地域定义产品。骑行爱好者在各国都有,只是欧洲多些。中国市场还没开拓,但那里也有类似需求。
早期主要靠线上销售,但大件商品人们更喜欢线下试驾。现在我们在欧美各有 150 多家合作店铺,还跟 Costco、MOMA 等合作,实行全渠道营销。前两年主要靠线上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去年开始加强线下布局,效果很好。半年内就在欧美各建立了 150 多家合作店。这主要得益于我们产品的差异化和前期的线上营销。
我觉得我们在德国的覆盖面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的车。
04 快问快答
ZP: 为什么产品叫 URTOPIA?
张波:名字来自 Urban Utopia,就是都市乌托邦的意思。但后来发现很多人不会念,特别是欧洲人。我们就改成了 Your Utopia,也就是“你的乌托邦”。我们希望用创新的产品带给用户绿色、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个名字寓意更好,用户也更喜欢。
ZP: URTOPIA 近期有什么目标?
张波:短期目标是希望销量能达到每年 10 万台,这样就能跻身一线品牌行列了。10 万台是欧洲一线品牌的门槛,没达到之前,别人可能不会把我们当作真正的竞争对手。
ZP: 分享一下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书或人?
张波:我特别喜欢《跨越鸿沟》这本书。它讲得很清楚,对于创新产品来说,要想成功,就得先在一个细分市场立足。我们最开始做的是智能自行车,目标就是在这个细分市场做到第一。现在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而且还做得挺激进,挺新颖的,所以在这一块市场我们算是站稳了。按照《跨越鸿沟》的思路,我们开始扩展到更广泛的市场,比如推出了低跨高的车型,这样就能服务更多的用户。我觉得这本书对创业者来说挺有用。
ZP: 期待什么样的人才加入公司?
张波:我们主要期待两类人才加入。首先是技术型人才,特别是 AI 和硬件方面的专家。其次是销售高手,能帮我们快速提升销量到 10 万台的那种。
我们的团队文化很开放包容,特别欢迎有独特销售绝活的人才。比如我们的品牌大使,都是我亲自筛选的真实用户。他们作为铁粉,推荐产品时特别有说服力,转化率也高。如果有销售奇才能想出更多新颖有趣的卖货方式,我们都很乐意尝试。
文章信息来自于Z Potentials ,不代表白鲸出海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白鲸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友情提醒: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