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硬件的失败案例里,我们总结了这三个教训
文章来源:乌鸦智能说
作者:朗朗
去年,被称为 AI 硬件元年。
但到了今年,你会发现,“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神话正在祛魅。
. 明星穿戴设备 AI Pin 被惠普以 1.16 亿美元“捡尸”收购;
. Rabbit R1 套壳安卓丑闻曝光后,每天活跃用户仅 5000 人;
. 美国 AI 陪伴机器人公司 Embodied AI 宣布破产;
. Vision Pro 也因卖不动,宣布停产。
而那些真正跑出来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突破性的 AI 硬件。
. 没有加入任何 VR、AR 等增强显示效果的 Meta 眼镜,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一款好的眼镜;
. 仅仅增加了 AI 功能的第四代智能戒指 Oura Ring 4,最新估值 50 亿美金;
. 贴在 iPhone 背面的 AI 录音卡片 Plaud Note,已交付超 30 万台,年化收入 1 亿美金。
事实证明,从智能硬件到 AI 硬件,十年过去后,没有变过的只有“硬件”这两个字。
这背后也揭示了 AI 硬件的底层逻辑:没有人会为下一代计算中心买单,他们只会为 AI 硬件所带来的更好体验付费。
AI硬件退潮,从明星产品开始
去年,AI 硬件领域呈现“高开低走”之态,我们整理了一份明星 AI 硬件的“死亡名单”。
Humane AI Pin 技术激进,需求错位
可穿戴设备 AI Pin,是第一个明星 AI 硬件,由前苹果软件工程总监 Bethany Bongiorno 和前苹果设计师 Imran Chaudhri 共同开发,曾拿下 2.4 亿美元的投资。
发布之初,这个产品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因为 AI Pin 足够酷,它几乎没有物理按键,用户只用语音、手势和触控就能控制 AI Pin。AI Pin会通过激光投影将信息显示在用户的手掌上,显示分辨率为 720P,所有交互内容由 ChatGPT 来进行回应支持。
而当去年 4 月 12 日(白鲸注:距离原定的发货时间推迟了一个月),AI Pin 产品正式解禁,一切的美好幻想就被现实打破了。毫不夸张地说,AI Pin的用户体验甚至用糟糕来形容,长达 5-10 秒的响应时间、只有 2-4 个小时的续航时间等等原因,导致AI Pin的退货率超过 50%。The Verge 获得的内部销售数据显示,从 5 月到 8 月,AI Pin 的退货数量超过了购买数量。最终,截至去年 8 月,从 699 美元降价至 499 美元的 AI Pin 只卖了一万多台。
不久前,AI Pin 的制造商 Humane 被惠普以 1.16 亿美元收购,主要包括软件、技术人员以及 300 多项专利。伴随 Humane 被收购,AI Pin 也已经与 Humane 的服务器断开连接,所有的 AI 服务随之失效。这意味着,AI Pin 除了能显示剩余电量外,已经一无是处。
Rabbit R1 功能鸡肋,深陷套壳质疑
除了 AI Pin 外,Rabbit R1 也是去年另一款引发巨大关注的明星 AI 硬件。
其故事始于 2023 年 CES 展的高光时刻:这一款设备拥有 2.88 英寸触摸屏、可旋转摄像头和滚轮按钮,创始人吕骋以“大型动作模型(LAM)”为卖点,宣称 Rabbit R1 能通过语音指令无缝操作应用。售价 199 美元的Rabbit R1,预售即售出 10 万台。
然而,2024 年上市后,用户发现其功能鸡肋,如无法打电话、续航仅 4 小时,且性能孱弱,更被曝系统实为安卓套壳,引发信任崩塌。尽管官方紧急转向开发“跨平台智能体”自救,但市场已对其失去信心。
最终,Rabbit R1 在推出五个月后,10 万注册用户中只有 5000 人每天还在使用。尽管创始人随后辟谣,R1 的日活量并非 5000,而是「每时每刻有 5000 个活跃用户」。但不可否认的是,Rabbit R1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AI 陪伴机器人 Moxie 倒下了
去年年初,美国AI陪伴机器人公司 Embodied AI 宣布破产,其主打产品、面向儿童的情感支持机器人 Moxie 也将随之停止工作。
Moxie 是一款旨在为儿童提供情感陪伴和社交互动的机器人,具备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功能,能够与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互动游戏,售价高达 800 美元(约人民币 5785 元)。
Embodied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成本过高加上没抓准用户需求。
先说成本,Moxie 的单机成本超 500 美元,这极大限制了产品的定价空间和潜在人群。在用户体验上,Moxie 与孩子的交互方式过于机械,深度不足。正如 Embodied CEO 在关停声明中反思所说:“我们沉迷于让机器人‘更像人’,却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像伙伴’。”
同样,美国 Wonder Workshop 也因为过度强调编程功能却忽视低龄儿童操作门槛,最终沦为“极客玩具”。
Vision Pro 也卖不动了
曾经被誉为苹果跨时代产品的 Vision Pro,也卖不动了。去年 4 月,根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披露的信息,苹果对 Vision Pro 的出货量预测,从最早时的 70-80 万下调至后来的 40-45 万台。
图源:科技博主ronak patel
Apple Vision Pro 应用生态系统的增长速度也低于预期。
苹果当初许诺会推出 600 多个专属的应用和游戏。但根据数据公司 Appfigures 的数据,截至 2024 年 9 月份,App Store 约有 1770 款可用于 Apple Vision Pro 的应用,其中只有 34%的应用程序是专门为 Apple Vision Pro 打造,其余都是现有应用的移植版本,只是额外添加了空间计算支持。而去年 9 月份仅有 10 个应用程序添加到 Vision Pro 应用商店。
(白鲸注:苹果公司在 2024 年 8 月左右宣布,visionOS App Store 已推出超过 2500 款原生应用,对比同年 6 月份,原生应用数量在 2 个月内增加了 500 个。然而同年 9 月,Vision Pro应用商店只有 10 款应用推出,远低于此前数百的增量。苹果官方与 Appfigures 的数据相差较大,Appfigures 认为这部分差异可能是因为一些应用的使用量不足以在使用图表上注册,使得分析公司难以检测到。)
去年 10 月,The Information 援引多位供应链人士消息称,由于销量太低,苹果 Vision Pro 已经基本进入停产状态。
AI硬件失败的三条教训
回顾这些 AI 硬件的失败,乌鸦君大致总结三条教训:
第一,要离手机更远一点。
作为过去二十年最成功的硬件,手机几乎就是一个六边形战士,集体积小、更随身、智能化、交互自然等优势于一身。很多 AI 硬件受限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很难做到性能和使用体验的平衡。比如,AI Pin 看上去做了一些创新,但并没有简化手机的交互,甚至还增加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基于激光投影的交互形态。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这种看似新颖的交互形式,却给了用户糟糕的体验:不仅面临着发热和电池续航时间短等问题,就连手掌投影显示器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服务过超过 50 家硬件公司 Global OneClick(出海一叮)的创始人易宛尧说:“手机就像是一个黑洞型产品,凡是跟手机紧密相关、贴近的产品,做起来其实都非常有难度。但凡跟手机「近」的品类,差异化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手机面向的是大众市场,考虑的是普适性需求,做得越垂直,就越有机会。”
第二,与其敢为天下先,不如敢为天下后。基于已有硬件的需求,从「+AI」开始。
做新的硬件产品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定义全新的品类,AI 原生硬件;另一种是在已有品类上做创新和提升,比如 AI 眼镜。从目前看,基于已有成熟硬件品类,在保证优秀基础体验的前提下,用大模型来锦上添花是一条更为稳妥的路线。
以现在大火的智能眼镜为例,最重要的并不是 AI 功能有多强大,而是眼镜的重量和佩戴舒适度。现在AI眼镜里,卖得最好的当属 Meta。
截至目前,Meta 的 AI 眼镜已经在全球销售了超 100 万台。与初代相比,Meta 眼镜在功能做了很多升级,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轻量级的设计。初代 Meta 眼镜的官方重量为 49.2 克,这一代 Meta 眼镜的官方重量为 48 克,始终维持在消费者佩戴眼镜的舒适区内。也正因为如此,Meta 眼镜可以真实地在生活中长时间地使用。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手机之所以能成为现在最核心的计算中心,并不是因为它更智能,而是因为它更便捷,容易访问。也就是说,在功能升级基础上,产品越接近传统眼镜,它就越能替代它们。
第三,不要做加法,要做减法,在细分垂直领域去寻找极致的 PMF。
在去年中国 AI 硬件公司里,PLAUD AI 应该是商业化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PLAUD AI 主打的产品叫 Plaud Note,是一款 AI 卡片录音机。它能贴在 iPhone 背面的卡片,接入了大模型,能够实现录音、整理和摘要等功能。
就这样一款看似简单的产品,却交出了极其优秀的商业成绩单。截至目前,Plaud Note 已交付超 30 万台,年化收入 1 亿美金,连续 2 年达 10 倍增长。
在相当长时间里,录音笔赛道被认为是一个很小的赛道,录音笔全球出货量只有五六百万。像索尼、飞利浦等上一代录音笔巨头已经不在这个领域进行投入,产品形态已经十年没有创新了。而这恰恰带来了机会。用 PLAUD AI CEO 许高的话说,“录音笔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大厂看不上,小公司搞不定的一个事情。”由于海外市场没有 AI 录音笔,Plaud Note 替代的过程也相对顺利。
开发 Ropet 机器人的公司萌友智能创始人何嘉斌也曾在采访中屡次提到,产品做减法的重要性。产品功能的边界和定义应根据目标人群和使用场景来确定,避免过于复杂的用户体验。“就好比你要放置物品,选择哪张桌子是很重要的。要是一个东西到处都能摆,那么人们对它的预期和目标受众群体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了。”
总结
当所有炫目的投影熄灭、激进的算法沉寂,“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神话正在祛魅。
过去两年,AI 硬件创业者沉迷于用大模型与交互革命炮制新故事,却常被卡在用户不买账的尴尬里。但回过头来想,消费硬件的逻辑从来就没有变过。谁能成为新时代的计算中心这事,不是由产品形态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产品体验决定的。
毕竟,手机之所以能成为现在最核心的计算中心,并不是因为它更智能,而是因为它更便捷。
文章信息来自于乌鸦智能说 ,不代表白鲸出海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白鲸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友情提醒: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