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出海—让中国互联网服务世界
{{user_info.user_name}}
您当前是白鲸会员
开通VIP,享受更多服务
会员到期时间:{{user_info.expire_date*1000 | formatDatebyDay}}
合作查看次数: {{users_vip_equities.view_cooperation || 0}}次
合作发布次数: {{users_vip_equities.release_cooperation || 0}}次
公司查看次数: {{users_vip_equities.view_company || 0}}次
榜单下载次数: {{users_vip_equities.download_rank || 0}}次
报告下载次数: {{users_vip_equities.download_book || 0}}次
鲸币数量:{{user_info.jingbi}}
发布
当前位置:白鲸出海 > 资讯 > 正文

Kimi投放B站后,其他AI公司都投不起了

kevinzha  • 

以下文章来自智能涌现,作者:周鑫雨

抬高 B 站流量价格的杠杆,自 2024 年起,握在了一家 AI 独角兽手中。

在 B 站首页,或是在视频的推荐区,你总能看到一个名叫“Kimi AI 智能助手”的推广链接。

Kimi 的背后,是估值超 30 亿美元的 AI 独角兽“月之暗面”。从 2024年春节开始,Kimi的营销获客,把重点瞄准了 B 站。

多名从业者告诉《智能涌现》,月之暗面在 B 站给出的 CPA(Cost Per Action,用户转化人均成本)报价,高达 30 元左右。

“近期每一个 Kimi PC 端的用户转化,(月暗的报价)在 38 元-40 元/人。”一名从业者表示。这意味着,Kimi 每通过 B 站获得一名注册用户,月之暗面起码要支付 30 元的费用。

“在成立不到两年,以及商业化还没成规模的企业中,如此高的营销费用实属罕见。”一名投资人对《智能涌现》评价。

微信图片_20240821175532.jpgKimi在B站首页的推广

30 元/人的获客报价,对多数创业公司而言,都是降维打击。在营销圈,Kimi 成了“鲶鱼”,因其高昂的获客报价,让其他在B站投流的 AI 公司倍感压力。

“B 站投流,采用的也是竞价,一旦别人报的价变高,大盘分给我的流量就变少。”一家 AIGC 公司告诉《智能涌现》。

上述公司曾在 2023 年中,用 5 元左右的 CPM(Cost Per Mille,千次曝光成本)价格,在 B 站获得了 70% 以上注册转化率,但春节后,再用 5 元的 CPM 报价,得到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曾经70% 的注册转化率,几乎打了对折。

在被月之暗面吞下的流量大盘中,还能抢到一席之地的,一度只有利润丰厚的游戏公司。在B站首页能刷到的广告,除了 Kimi,只剩下了莉莉丝旗下的游戏《剑与远征》。

Kimi 出圈了,但其他 AI 公司更焦虑了

“2023 年 10 月前,每家大模型公司市场部开会讨论的重点是 OpenAI,10 月后,全变成了 Kimi。”

一家大模型公司的市场部员工对《智能涌现》总结了近半年来的工作重点:研究 Kimi 用户裂变的渠道,以及,比月之暗面更懂如何再捧出一个 Kimi。

在大模型带来的技术变革下,跑出 AI 时代的“微信”和“抖音”,是不少玩家的期待。

但自 2023 年以来,多数 AI 产品都昙花一现,鲜少有现象级的产品出现。曾经爆火的妙鸭相机、哄哄模拟器,也难以逃离用户增长率的倒U型曲线,很快失去声量。

在全行业的爆款焦虑下,2023 年 10 月,贴着“长文本生成”标签的Kimi却横空出世,成了现象级出圈的产品。

让AI从业者备受刺激的是,昙花一现的魔咒,似乎在 Kimi 身上失效了。发布半年后的 2024 年 4 月,Kimi 仍然以 60% 的 PC 端访问量增速,稳居 AI 产品榜的第一。

若说“长文本”的标签,是 Kimi 为出圈放的第一枪,那么投对了 B 站这个渠道,则是 Kimi 访问量保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40821175541.jpg

数据来源:Similarweb,制图:智能涌现

Similarweb 的监测数据显示,在 B 站推广后的 2024 年 3 月,Kimi 的访问量就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增幅一度达到 402.9%,并且与智谱 AI 的智谱清言、MiniMax 的海螺 AI,拉开了一个量级的差距。

Kimi 的出圈,让 B 站也一举成为 AI 营销渠道中的香饽饽——不少 AI 公司发现,B 站“年轻、喜欢新鲜事物、会整活”的用户画像,与早期 AI 应用谋求的种子玩家不谋而合。

2024 年 4 月以来,在 B 站“AI 工具”“好用的产品”“App”等关键词下,出现了字节的“豆包”、天工 AI、MiniMax 的“星野”等 AI 产品。

AI 投流的战火,还很快烧到了种草氛围浓厚的小红书,和用户基数庞大的抖音。随着线上渠道的逐渐拥挤,营销的热战场,也卷到了线下。地铁站和电梯,随处可见智谱清言的地广;字节旗下的大模型豆包,也把脸刷到了机场。

微信图片_20240821175545.jpg

字节豆包在机场的地广,图源:作者拍摄

在百家投流的态势下,据 Similarweb 统计,AI 五小龙(智谱 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产品的总访问量,在 6 个月内暴涨了 963%。

30 元/人的 AI 营销大战,能打多久?

然而,让他人焦虑的月之暗面,也困在 30 元/人的高昂营销费用中。

曾有投资人在 2023 年 3 月透露,Kimi 的平均获客成本达12-13 元/人,每日的获客成本至少要花去 20 万元。

Kimi的商业化仍在初期,营销烧的只能是融资。一名知情人士告诉《智能涌现》,Kimi 高昂的营销成本已经让部分股东感到不可持续,“大家会怀疑,离开营销之后,你本身的产品力够不够维持用户的自然增长”。

乐观而言,几家 AI 独角兽还有丰厚的融资,支撑着这场烧钱的营销游戏。但在独角兽之外,大批尚未开始商业化的 AI 创业公司,已经被 30 元/人的营销报价给拖伤了。

“2023 年初 B 站普遍的 CPA 报价,都在 10 元/人以下。月暗的报价,足足涨了两倍不止。”一名AI 从业者告诉《智能涌现》。由于无法和大厂、独角兽的报价竞争,在 B 站上投流会更具挑战。

一名 AI 视频平台创业者,最近将市场重心转移到了海外。国内愈发低的营销性价比,是她主动“退赛”的重要原因。

她对《智能涌现》介绍:“在谷歌、推特这些海外平台,CPM(每千次曝光成本)是更为主流的营销模式,平台方也会根据客户的目标用户画像,调整推流模型,让获客更为精准。”

花同样营销费用的条件下,她发现海外平台的营销 ROI(投资回报比)普遍比国内高 20%-30%。

30 元/人的营销大战何时告一段落?一名投资人对《智能涌现》估计,烧钱大战会持续到 2025 年上半年:“在那个节点,AI 企业主要考虑的就不是获客,而是从中筛出一波能付费的核心用户,交出商业化成绩。”

高昂的营销费,能否为 AI 企业带来相应的商业化回报,尚且是个未知数。唯一确定的是,AI 营销战的获利者,是流量平台们。

一位 AI 从业者对《智能涌现》开了个玩笑:“AI 时代,商业化最成功的是B站。”


文章信息来自于智能涌现 ,不代表白鲸出海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白鲸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友情提醒: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


分享文章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33371
{{votes}}
分享文章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33371
{{votes}}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与CE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