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读 | 头部App都是怎么冷启动,找到前1000名用户的?(下)
营造害怕错失的心理(FOMO),做邀请制起家的不止Clubhouse
关键问题:
1.你的产品是否依赖用户生成内容(UGC)?如果是的话就可以考虑营造早期用户团体;
2.产品的价值主张是否非常具有信服力?如果是的话,应用就可以创建一个用户等待名单;
3.产品本身是否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如果是的话,应用可以依靠现有用户来邀请新用户。
「Instagram」、「Pinterest」和「Clubhouse」——通过创建早期用户群组营造稀有度
初创企业投资人在点评「Clubhouse」时表示,通过「Testflight」平台上的私人测试,「Clubhouse」保证了用户的高质量,同时也让潜在用户有了从众心理。此外摆脱了 App Store 审查的「Clubhouse」也能实现快速迭代,第一批“种子用户”也能引荐更多的高质量用户。
「Instagram」创始人 Kevin Systrom 表示:“我认为在平台初期所做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把测试版「Instagram」交给了「Twitter」平台上粉丝量极多的几名头部博主进行测试。我们不需要很多粉丝,只需要在时装和网页设计师等特定群体里拥有足够高的关注度。我们认为平台上的照片以及界面设计能够让这些人群产生共鸣,因此才让这类粉丝量较多的头部博主测试了应用。
正因为他们将测试的消息发布在了 Twitter 上,因此才在粉丝中间造成了一种紧张感。他们想要知道应用的上线日期,希望能尽快使用它。我们发布应用的时候,这一策略为「Instagram」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创业新闻网站《Entreprenuer》在点评「Pinterest」发展历史时表示:“「Pinterest」一开始只是一个采用邀请制的小社群。第一批用户是 Silbermann 邀请来的设计博主,他建议这些博主只允许邀请那些拥有独特想法和创意思维的新用户。这个小群体一直在缓慢增长,直到 2012 年网站移除邀请限制。”
「Spotify」——新用户必须经由现有用户邀请加入
网络产业网站《The Next Web》写道:“「Spotify」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在 2008 年 10 月上线,起初一直遵循用户邀请制,这也是平台在上线前开发末期就已经计划好的增长策略。
邀请制是「Spotify」平台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不仅帮助公司控制了客户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为「Spotify」创造了一种流行趋势。因为每个用户都可以邀请 5 个朋友加入这一服务。”
「Mailbox」、「Robinhood」、「Clubhouse」、「Superhuman」和 「Pinterest」——创建等待名单
《TechCrunch》作者 Darrell Etherington 在评论移动电子邮箱软件「Mailbox」的发展时表示:“「Mailbox」在 beta 测试阶段就已经累积了 70 万名用户排队等待注册。这很可能是平台用来应对用户需求过高的管理方法,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Mailbox」有意用来增加需求的营销策略。”
邮件处理应用「Superhuman」联合创始人兼 CEO Rahul Vohra 表示:“在「Superhuman」上线的第一年中,我们正忙于网站建设,因此只设立了一个很简单的登录页面。它的布局非常简单,我们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做好了。
用户可以在网页中输入电子邮箱地址,然后你就能收到我自动发出的一封邮件,里面只有两个问题:你今天用电子邮件做了什么?你觉得邮件服务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
《Business Insider》在**股票交易应用「Robinhood」的创始团队时写道:“在「Robinhood」上线后,创始团队并没有想着它能够一夜走红。网页本身只有一句很简单的宣传词:股票交易不收佣金,不必花上每单最高 10 美元的服务费。旁边则是注册入口,当用户填写邮箱地址后,网页就会自动展现用户前面的排队注册人数。
网页最早在周五晚间上线。到下一周的周三和周四,「Robinhood」的网页实时浏览人数就达到了 600 人,此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平台。其中大部分流量都来自于《Hacker News》的搜索,「Robinhood」在当时的热度已经上升到了全站第三位。”
KOL的力量感,早在还没有这个名词的年代
关键问题:你的目标用户群中的 KOL 都是谁?如何接触到这些 KOL 并宣传产品?
「Twitter」
产业分析师 Pete Warden 曾表示:“如上图所示,虽然创始人 Evan Williams 在 2006 年 7 月 13 日才提到「Twitter」,但「Twitter」的注册用户数量在 2006 年 7 月 12 日已经出现了一次小幅增长。随后技术产业专栏作者 Om Malik 在 15 日的推文推动了平台的大幅增长,在第二天就有超过 250 人注册加入「Twitter」,Om 的背书很明显帮助了「Twitter」的早期发展。”
「Product Hunt」
「Product Hunt」创始人 Ryan Hoover 表示:“一旦锁定一位合适的 KOL 之后,我和 Nathan 就会发出一封个人邮件,邀请他们加入平台,同时还会让 KOL 阅读 PandoDaily 和 Fast Company 上的公司专稿。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全程手动操作的增长策略,但也能帮我们有效地找到高质量的撰稿人,同时为将来的功能反馈搭建渠道。”
「Instagram」
Sarah Frier 在「Instagram」的创业传记《No Filter: The Inside Story of Instagram》中写道:“创始人对第一批用户的选择非常谨慎,他们只会选那些水平很高的摄影师,尤其是那些Twitter粉丝很多的设计师。这些用户能帮助平台建立起理想的艺术氛围,为其他用户创建高质量内容,这实际上就是「Instagram」有史以来的第一个 KOL 项目,而但是这个名词还没诞生。
Jack Dorsey 成为了「Instagram」上最大的推销员。起初他对自己大部分精力都从「Burbn」转移到另一个 App 上而感到惊讶。因为一般而言创始人将精力转移到另一款新产品上都是迫不得已,但Dorsey对「Instagram」的喜爱程度远超「Burbn」。也正是因为 Dorsey 的宣传,「Instagram」在 2010 年 10 月 6 日上线后就立刻走红,成为了 App Store 上排名第一的摄影类应用。”
永远不要忽略媒体的力量
关键问题:你能否提供一个独特、动人,同时又足够新鲜的创业故事?
「Superhuman」
Rahul Vohra 说道:“最好的策略就是每年寻找 1-2 个关键节点来进行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融入到当年的创业主题和事件之中。对我们来说,其中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竞品「Mailbox」停止运营的时候。那个时间点实在太好,我们可以直接宣称「Superhuman」是最好的替代品,大家赶快过来注册。
我还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让企业在并购交易后幸存下来的文章,它的阅读量也位居前列。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点评「Mailbox」停服而写,最终被发表在了《Medium》博客网站上。我花了三天才写好它,还花了一天为文章买量宣传,但这四篇文章让我们完美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也让我们增加了超过 5000 名用户。”
「Product Hunt」
Ryan Hoover 表示:“我一般会在科技网站上发表专栏文章,为平台增加知名度。在早期阶段,新闻宣传其实是非常有效的用户增长手段。那些会看《TechCrunch》等科技网站的用户,其实很可能也想访问「Product Hunt」。
除此之外,我还把「Product Hunt」平台上的优质产品快递给我认识的记者。我还会确保发出去的产品都能符合记者们的个人爱好,这样他们就能发出许多推荐文章,最终将流量引回到「Product Hunt」。通过这一策略,我们也帮许多创客和初创企业获得了知名度。”
「Slack」
Stewart Butterfield 说道:“早期的平台上线阶段基本可以被叫做 beta 测试,但我不想用这个说法,因为人们会觉得服务不够稳定。我们转而选择了大规模的媒体宣传,让媒体平台邀请用户尝试「Slack」。在上线第一天后,我们就拥有了 8000 名用户,这一数字在两周后上升到了 1.5 万人。这让我们明白了一点——永远不要小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Instagram」
《TNW》在「Instagram」的新闻专栏中写道:“在宣传方面,公司并没有利用公关机构,而是直接与媒体接触。Kevin 发现这一策略非常成功,当一个富有激情的创始人推销一款优质的产品时,他自然会获得很多关注度。
《纽约时报》在当时不仅联系了公司,同时还派来了一位记者前来**。新闻稿最终在 2010 年 10 月「Instagram」上线时刊登,而《纽约时报》的网站服务器也因为流量突增而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提前建立小型用户社群
关键问题:你的产品能否吸引一个用户群体,并在正式上线后快速发展?
「Product Hunt」
Ryan Hoover 表示:“在「Product Hunt」开发完毕后,我们接触了许多产品测评方面的 KOL,向他们分享早期测试版本,同时收集功能反馈。我们所做的并不只是消费者培养,我们也想让测试者感到自己是产品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们也指导了平台的部分设计工作。
5 天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规模很小、但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测试版平台。随后我们向这些支持者们发送了「Product Hunt」的链接,告诉他们不要公开分享它。这些支持者都对能够参与一款产品的开发感到很激动,因为他们的许多想法的确间接地帮助了开发工作。也正是在这天,我们收获了平台上最早的 30 位用户。在周末,我们已经拥有了 100 名用户,并且他们也已经准备好向外界分享「Product Hunt」。
「StackOverflow」
编程学习平台「StackOveflow」的创始人 Joel Spolsky 和 Jeff Atwood 本身都已经拥有许多粉丝,因为二人在此前已经因《Joel On Software》和《Coding Horror》这两个技术博客而出名。他们邀请自己的部分粉丝参与了平台测试,这些用户也贡献了最早的初始文章和讨论,让平台不会在上线后没有足够的阅读内容。
【本篇文章属于白鲸出海原创,如需转载:需联系授权方可,未经授权严转载!】
友情提醒:白鲸出海目前仅有微信群与QQ群,并无在Telegram等其他社交软件创建群,请白鲸的广大用户、合作伙伴警惕他人冒充我们,向您索要费用、骗取钱财!